传统非遗技艺扎根民间土壤,是地域风情与生活美学的凝练。各地的剪纸艺术,用一把剪刀在红纸上镂刻出万千世界,从新春佳节的窗花到嫁娶的喜字装饰,装点着琐碎但并不乏味的日常;“绣万国于一锦”的苏绣,丝线在指尖穿梭,针芒下是绣娘们对花鸟鱼虫、山水人物细腻情思的倾注,诞生的精美绣品既有实用价值,更是艺术臻品……目前,我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,非遗保护理念持续深化,非遗服务当代、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,如何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乘“非遗”之风大放新光彩、吸引新受众,是非遗传承人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。
当下社会的多元探索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一针“强心剂”。3D打印技术助力木雕艺人设计复杂模型、虚拟成像让古老皮影戏在屏幕上鲜活展演,数字化不仅精准记录工序、留存资料,更以新奇形式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,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眼球。电商直播则搭建起非遗产品从工坊到万家的桥梁,苏绣、蜀锦等织品透过镜头展示精妙针法,网友一键下单,使传统手艺制品有了畅销市场,让手艺人获得实在收益,同时也反哺技艺传承。
非遗正通过跨界融合拓展生存空间。非遗元素频繁亮相国际时装周,苗绣图案融入现代裙装、盘扣变身时尚外套装饰,传统与潮流碰撞,使非遗成为时尚风向标;学校、社区开设非遗兴趣班、工作坊,孩子们体验陶艺捏塑、学习竹编技巧,在动手实践中延续文化根脉;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、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,持续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非遗传播普及水平不断提高,推动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。
非遗传承之路并非坦途,但只要紧握时代机遇,持续创新演绎,老技艺必将在岁月长河中奔涌不息,在新时代的世界舞台上绽放新光彩。(宋玉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