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高楼林立的中心城区,如何让文化“生根发芽”,广文街道文化路社区给出了答案。社区以文化书院为支点,撬动社区治理新生态,这个面积仅有0.53平方公里的“袖珍社区”,通过“亲邻队伍+悦邻活动+惠邻项目”三轮驱动,将文化浸润到1.2万居民的日常生活中,让抽象的“和顺”理念化作触手可及的幸福。
打造“亲邻队伍”,让文艺之美融入市井烟火
“我们创作并演唱的《我和我的祖国》在社区春晚首演时,现场热烈反响,台下掌声雷动,甚至吸引了周边社区居民专程前来观看。”62岁的曹清娟团长谈起“26岁”的“和顺艺术团”,眼角泛起骄傲的光芒。这支从最初12人发展到100余人的文艺轻骑兵,已衍生出合唱队、舞蹈队、书画社等8支特色队伍。他们创作的快板剧《守住养老钱》,将社区反诈故事搬上舞台,在区级比赛中斩获佳绩。
不仅跃动着文艺的“点点薪火”,志愿服务的“暖流”也在社区悄然流淌。10支志愿服务队如毛细血管渗透社区。夕阳红巡逻队365天守护家园,丁大妈调解室年均化解纠纷40余起。“我们这栋楼的下水道堵塞问题,就是巡逻队帮忙协调解决的。”居民王梅指着焕然一新的单元门说。更令人称道的是“道德银行”积分制,志愿服务化作“可储存的温暖”,5000积分不仅能兑换米面粮油,更兑换出邻里守望的文明密码。
开展“悦邻活动”,让城区老空间焕发新活力
灰灰的电表箱变身彩绘艺术墙,斑驳的围墙绘成“二十四节气”长卷,闲置绿地改造为友邻长廊……走进文化路社区,目之所及皆是“文化嵌入”的巧思。最引人注目的是社区广场的“和顺文化长廊”,将“和顺”二字嵌入鹅卵石地面,时刻展现着社区的和顺文化品牌。
这些创意改造源于社区书记古娜的“空间再造”理念:“城市社区寸土寸金,我们必须让每一寸空间都说话。”社区将3600平方米的闲置绿地、公共空间、闲置办公区等阵地打造成“文明实践广场”,设置了百姓书房、友邻烘焙坊、共享直播间等功能区。每天傍晚,广场上都会响起欢快的广场舞音乐,孩子们在“四点半学校”学习传统文化、绘画课程,老人们在书法班挥毫泼墨。广场舞的律动与书法班的墨香交织,绘就都市里最动人的烟火画卷。
启动“惠邻项目”,构建全龄友好的文化生态圈
文化路社区深知,文化振兴需覆盖“全生命周期”。在老年大学分校的智能手机课堂上,75岁的刘大爷正熟练地滑动微信界面:“以前总麻烦孩子,现在我能教邻居发朋友圈了!”针对“银发族”,社区开设“四老培训班”,从隔代教育到健康养生,课程量身定制,年均惠及200余人次。
社区对“幼苗”的“浇灌”亦见匠心。“护苗筑梦”工程让孩子们在“四点半学校”体验扎染、诵读经典等特色课程;手绘长卷活动中,专业画家指导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文化记忆。中青年群体亦未缺席——社区推出“社区合伙人”计划,吸引考公培训机构、共享直播间等12家社会资源入驻。创业者刘民民在此开启烘焙工坊,低成本办公空间与居民美食体验服务双赢。“公益+市场”模式下,蛋糕的香甜与创业的热情交融,成为社区“幸福指数”的独特注脚。
通过“和顺”文化品牌建设,文化路社区创新“三库对接”机制(需求库、项目库、资源库),精准匹配居民诉求与社会资源。如今,这里已从单纯的“治理单元”跃升为“文化共同体”。文艺活动凝聚邻里情感,空间改造重塑社区认同,全龄服务凝聚多元群体。文化书院的“精神会客厅”里,居民不仅是参与者,更是共建者。正如古娜所言:“文化不是口号,而是生活本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