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如水,润物无声。近年来,潍坊奎文区梨园街道樱园社区紧扣“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”主线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通过构建“全龄共融”模式,将文化服务延伸至“老中青幼”四个群体,以“公益+低偿+市场”的服务路径,打造出集学习、实践、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文化综合体,为居民构筑起家门口的“精神家园”。
全龄友好的空间重构,从物理空间到文化场域的蝶变
樱园社区以“嵌入式服务”理念重构社区空间,通过“1+N”阵地建设模式,打造出立体化的文化服务矩阵。主阵地文化书院内,少儿科普馆、瑜伽室、多功能会议室等功能空间一应俱全;外围则联动超然书房、非遗研学基地等10余处特色空间,形成“15分钟文化服务圈”。特别是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超然书房,创新“书房+”模式,将3万余册藏书与红色文化、非遗传承等课程深度融合,日均接待读者200余人次。文化书院更成为城市文明的传播者。通过“文化+公益”模式,组织“非遗进社区”“红色故事会”等活动,惠及居民5万余人次。
社区还通过“空间换服务”机制,引入潍坊学院、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等高校资源,将校园实验室、实训基地转化为居民实践课堂。计划打造的青少年体适能活动中心,更从文化、心理、体质等维度构建起多维课程体系,让不同年龄段居民都能找到专属的文化空间。
四维赋能的课程生态,从单向供给到精准滴灌的升级
社区创新构建“桑榆暖韵-中流奋楫-青春启航-幼芽蒙智”四维课程体系,实现全龄段精准服务。老年大学开设声乐、书法等30余项课程,培育出18支文艺队伍,通过培训“文艺带头人”,充分调动文艺人才融入社会治理的积极性,让756人的“艺术团”蜕变成“服务队”,发挥文艺队伍的“精神属性”,充分增加志愿服务的多元供给,让老年教育产生了溢出效应,也让社区文化书院成为提升社会文明的有效载体。“医跑团”项目联动12家医疗机构,为社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,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。
针对中年群体,社区打造"幸福樱园里・赋能梦想家"就业服务品牌,开设家政服务、电商运营等10余类课程,已帮助127名妇女实现灵活就业。韩姐文创工坊负责人韩女士通过电商培训成功转型,不仅开设微店还成为社区讲师,带动15名居民就业。
青年群体通过"风启"青少年健康成长项目,参与家庭教育指导、社区治理实践等活动。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志愿者团队,已开展红色宣讲、黄河文化传承等活动47场,服务居民3000余人次。儿童群体则受益于"校家社"教联体,与樱园小学等共建单位开发中华文化研学课程,累计开展"乐学坊“”青春社区·伙伴计划”活动70余场,惠及儿童1200余人次。
协同共治的运行机制,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的转变
社区创新“一创三亮四换”志愿服务积分管理模式,激活“老带青、中护幼、传薪火、凝合力”的内生动力,实现社区文化书院的稳健发展,吸引800余名居民加入文化服务队伍。"咱家宣讲团"成员涵盖中国好人、非遗传承人等,年均开展理论宣讲80余场。
在校家社企联动方面,社区与8家共建单位、10余家教育机构组建“文化共同体”。樱园小学与社区联合开设“非遗传承”课程,幻舞轮滑等机构提供免费体验课,形成"资源共享、责任共担"的良好局面。潍坊诗词学会共建的“樱墨”文萃苑,已举办诗词讲座、书法展览等活动20余场,成为社区文化新地标。
樱园社区文化书院的创新实践,不仅实现了文化服务的全龄覆盖,更催生出独特的社区治理新范式。老年文艺队转型为"银发议事团",参与社区事务协商10余次;青年志愿者组建"青春智囊团",提出治理建议27条;妇女创业群体成立"巾帼互助会",帮扶困难家庭10余户。这种代际交融的治理模式,使社区矛盾纠纷发生率显著下降。
从“种文化”到“众文化”,奎文区梨园街道樱园社区以文化书院为纽带,书写了基层治理的温情答卷。如今,文化书院不仅是知识的殿堂,更成为凝聚共识、焕发文明新风的“社区会客厅”。未来,将继续以文化为笔,勾勒出“人人参与、人人共享”的幸福图景,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精神动力。